在我们熟悉的《东史郎日记》中,东史郎这位参与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曾记载:南京城陷落之后,一支约六千人的国军部队选择向日军某步兵大队投降,而对方的编制却只有千人左右,处境极为不利。面对如此不对等的兵力对比,这支日军大队对待俘虏的能力迅速失控,于是把被俘的人分散安排到大队下属的若干中队中。随后他们以机枪扫射、近身使用刺刀等方式对待俘虏。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股票配资官方公司,原本庞大的一支接近一个师编制的中国部队,竟在这场惨烈行动中全数覆灭,留下极其沉重的战争印记。这段记载揭示了占领区内战时的混乱局面,以及对待战俘所呈现出的残酷与无情。
与此同时,在若干历史照片中,我们还能看到令人震 awe 的画面,记录着战争中的极端暴行。第一类是对日军展示出的对抗日力量领导人头颅的公开场景,如杨靖宇、赵尚志等将领的头颅被抬出并展现给人群观看,试图以此震慑抵抗力量与民众。第二类镜头则记录了日军士兵拎着带血的头颅,与相机合影留念的画面——这些照片往往是在战斗不久前后拍下,意在记录所谓战绩。第三类影像显示,日军斩下的抗日志士头颅被集中堆放,并以镜头作为纪实记录,目的在于展示他们的“战功”并以此威吓仍在沸腾的沦陷区居民。第四类画面则呈现日军进入村落后放火、烧毁房屋的场景,村里的200多间房屋被点燃化为灰烬,留在村口的老人和孩童被迫聚集在一个深沟里,望着火海与烟尘,哭喊与呼救充斥着夜空与空气。
展开剩余48%日军在对待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时,毫不迟疑地进行残暴的行动,近处的用刀砍击,远处的以枪声回应;在短暂的时间里,大沟里的人群处于混乱与恐惧之中,成人的呼喊与儿童的求助交织成一幅令人心碎的景象。考虑到当时相机的局限性,要在那样的动乱中捕捉到最残忍的一瞬, recording 的机会极为有限。我们很难真正想象,为了拍摄这类镜头,日军在战场上究竟要对抗日军民做出怎样的代价与牺牲。无论如何,日寇的罪行是无法抹去的历史事实,只有把这一切铭记在心,才能从中汲取耻感与警醒,避免历史重演。
华夏大地并非缺少英雄的土壤,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珍贵记忆。然而,历史也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——有些英雄被遗忘,有些人对他们进行无理的贬抑甚至公开的辱骂与诋毁。这些现象提醒我们,敬仰与传承并非理所当然的事,需要我们以史为镜,持续去讲述、去学习、去维护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所撑起的信念与尊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